附件2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1、目标与标准
1.1 培养目标
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基础扎实,视野开阔,追求真理,学风严谨,勇于探索和创新并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态学高层次专门人才;具备能从事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独立研究,高水平教学、高级管理与决策的能力;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硕士学位研究生:具备扎实的生态学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掌握本学科的基础专业知识,具有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和科学文化修养。能利用现代多种信息媒体获取所需的知识,有的放矢、高效、灵活地加以应用,解决实际中与生态科学相关的问题。掌握生态科学的最新发展动向,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并能在知识和技术开发方面有所创新。
1.2 学位标准
博士学位:博士生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3年,论文字数不少于5万字,博士学位论文应当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按照《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修满培养计划内所有学分,通过论文答辩,经生态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授予学位。
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1年半,论文要求字数不少于3万字,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见解;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按照《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研究生修满培养计划内所有学分,通过论文答辩,经生态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授予学位。
2、基本条件
2.1 培养方向
主要培养全球变化条件下动植物物种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及草原、森林群落和主要粮食产区农作物生态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
2.2 师资队伍
本学科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聚集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学术骨干。本学科共有教师29人,教授5人,副教授13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
2.3 科学研究
面向国家需求,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于2021年正式获批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站,实现河南省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零的突破。本年度生态学科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基金项目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资助经费累计687万元。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40篇,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3项,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
2.4 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科先后建成河南省全球变化生态学国际联合实验室以及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生物互作与生态安全实验室、国家级河南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河南省桃花峪黄河滩涂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信阳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开封可持续农业生态学创新基地和内蒙古多伦草地全球变化生态学实验基地等野外实习基地。实验室设备齐全,校外基地工作设施配套良好,能够满足师生科研以及野外实验需要,为培养生态学卓越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支撑。
2.5 奖助体系
根据《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研究生管理暂行规定》和《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研究生奖励条例》,我院制订了《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评定管理办法》和评选细则。学院设置了研究生“三助”岗位,即:助研、助管和助教,每生每年发放4000元,占学生总人数的30%。积极协助贫困学生办理助学贷款,本年度共有27人成功获批。
3、人才培养
3.1 招生选拔
优秀生源计划”,组织专业教师团队开展线上、线下招生宣传,宣讲本学科特色和优势,退出推免生匹配一等学业奖学金等政策,吸引优秀生源。
3.2 思政教育
突出思想引领,加强师生思政工作。组织师生每周四下午开展理论学习,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常态化;组织师生参观红旗渠、焦裕禄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组织教师重走河大抗战办学路、参观校史馆,教育教师牢记教育报国初心使命,增强教书育人责任担当。
3.3 课程教学
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围绕实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立足建设“国家一流、区域引领、中原风格”的办学目标,以学生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培养为根本出发点,开设特色研究生课程,如:《全球变化生态学》(全英)、《生态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生物统计学》《生态学学术论文写作》《生态学理论基础与前沿》等。加强研究生的课堂教学管理,出台了《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关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定》。
3.4 导师指导
学院实施了“研究型学院学术性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草案)”,全面压实导师责任规定了导师选聘的条件,,落实导师选聘和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
3.5 学术训练
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以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基础,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力,分别开展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培训强化,提高发现、凝练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通过撰写研究报告和科研论文,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6 学术交流
鼓励研究生参与国际国内各类学术会议,并与高水平研究机构或实验室联合培养或科研合作。2021年,受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学院及时调整政策,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生态学研究生全员参与我校主办的“全球变化与生物适应国际青年论坛”。开展“剑桥大学线上科研实训项目”,国外合作导师全程跟进、实时研讨,形成线上沉浸式学术交流新模式。
3.7 论文质量
学院建立了一套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措施和制度,包括:
博士研究生实行预答辩、研究生科研记录和科研报告存档和建立学术诚信报告等。近年来,本学科的学位论文在省、校的抽检核查中合格率为100%。
3.8 质量保证
由生态学学位分委员会和导师组负责,对学生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和正式答辩全程把关。
3.9 学风建设
将学术诚信纳入到培养体系中,学院成立以院长、书记为主要负责人的领导小组,深入开展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工作。开设必修课《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规范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诚信的日常化教育管理职责。对有违反遵守学术规范的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制,并暂停导师三年招生。
3.10 管理服务
秉承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宗旨,着力加强研究生管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研究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学院现有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领导1人,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3人。
3.11 就业发展
近年我院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通过导师推荐、校友引荐等方式,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2021年生态学研究生毕业就业率94%,分别就职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
4、服务贡献
“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式获批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站,实现河南省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零的突破。
生态学学科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有助于核心竞争力增强和国内高水平科技创新高地建设。
本年度通过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参与“河南省桃花峪黄河滩涂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和实践;组建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研究生科技服务团,送科技下乡,助力脱贫攻坚,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河大力量。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较低,生态学本科专业生源偏少;生态学科研究生主要来源于省内外的地方高校或三本院校的生物学专业,整体素质较国内一流高校存在极大差距。
2、研究队伍总人数偏少,每个方向的骨干教师数以及研究生数量不足。
3、研究生课程体系亟待完善,课程设置丰富度不强,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学科交叉课程以及国际学术前沿问题的动态追踪,特色国际化课程匮乏。
4、2021年学位论文抽检情况良好,中等质量论文数量大,优秀论文占比少,入选优秀博士硕士论文数量亟待提升。
三、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提高优质生源比例,稳定本校优质生源。充分考虑生态学学科培育优秀科研成果周期长的自身特点,探索建立本硕博、本硕和硕博贯通式培养新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
2、稳步增加研究生招生数量,逐步充实到各个主要研究方向。
3、研究生课程体系继续优化完善,丰富课程设置,重点加强学科交叉课程以及国际学术前沿问题的动态追踪,增加特色国际化课程。
4、增加英才计划、优博优硕培育项目中生态学学生的比例,为优博优硕论文产出奠定厚实的基础及增加人才储备。